在城市更新的讨论中,“怎么建”往往是起点。但对于城市中的每个人来说,问题还有很多——这些城市空间能不能走进去?进去之后能不能用?怎么才能更好用?
7月31日下午,上海市“建言‘十五五’城市更新与住房发展规划”市民圆桌会在静安区北站街道举行。来自街道、社区、企业、学界的约50位代表就城市更新与住房发展提出具体建议。尽管议题广泛,所涉对象各异,多个发言却不约而同指向同一个核心:城市空间该如何变得更加可达、可用、可亲。
而从这些建议中,也可以看到城市更新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共识正在浮现——城市不只是建得“更高”,也要建得“更好”。
市民圆桌现场
城市更新要有“可达性”
“我希望苏州河能变得更好玩。”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的学生黄润翊认真地说。她提出打造河边的“按钮”:小朋友们可以点击按钮听到相关的故事讲解。“还可以盖章打卡集‘小小船长’贴纸;桥下可以设露营区,春秋季节搭帐篷、玩滑板。”还建议为孩子设计互动装置,让他们在苏州河边一边吹泡泡,一边了解城市的历史。
在她的描述中,苏州河不仅是风景线,更是日常可进入、可游戏的场所。“我希望苏州河边是我们能玩的地方,不只是大人走路的地方。”
此外,城市基础安全领域也备受居民关注。科技企业代表列多指出,目前上海有八成以上高层居民楼楼龄超过10年,外墙材料老化风险加剧。“现在的检测手段依赖肉眼和吊篮,高危、低效、不精准。”她建议试点推广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,在街道层面统筹设点,通过图像分析识别瓷砖脱落、墙面鼓包等风险,形成定期巡查机制。
让空间更“好用”
饿了么江宁路站长李冬提到,他所在站点的120多名骑手中,有近一半租住在远郊。“出租房拥挤、电线乱拉;住得远,早上五点出门赶来,晚上十点才能回家。”他认为现有住房保障体系对新就业群体覆盖不足,“申请流程复杂、名额有限,家具还要自配,对我们来说负担太大。”
他建议在保障性租赁房中设置一定比例定向给骑手、保安、保洁等流动就业人群,并统一配置基础家具,“尤其是床和洗衣机。我们搬家频繁,这两样最难处理。”
居住之外,办公空间的“好用性”也成为市民代表的关注点。律师张远征提到,很多写字楼周末空调不开放,但不少公司员工周末也会加班,“导致现在很多人带风扇上班,环境很差。”他建议可根据实际加班数据,调整空调开放时间,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空间使用舒适度。
楼宇“食堂难”也是常见问题。“好楼宇配不上好食堂,午饭要排队二十分钟。”他建议推动“白领食堂暖心工程”,通过政府补贴、企业共建、食安监管三方合作,提升餐食质量,“办公空间既要建,也要在办公楼里吃得上、吃得好。”
无障碍设施的“建而不用”问题,也在会上被点出。来自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王森提到,当前不少新建项目在无障碍设施方面“设计合规、外观看得见”,但实际使用感差、路径不连续、坡道角度不合理,“更别提很多地方虽设了无障碍卫生间,但常年上锁。”他建议城市更新中引入“体验式验收”机制,即由行动不便者、辅助器具使用者、老年人等实际走一遍设施使用流程,同时,他强调,对现有无障碍设施的动态管理和问题整改也不可缺失,“哪怕建得再好,如果后续没有维护、失管失修,那就等于没建。”
让空间更“可亲”
“静安没有区属博物馆,这在上海核心城区是一个空白。”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宋经纬建议,能否结合苏河湾沿线现存的工业遗址,如福新面粉厂、光二仓库、中国实业银行旧址等,打造一座“老上海工业与艺术融合”的区属博物馆。他提到静安区工业遗迹密集,但缺少对外展示平台,“现在很多历史建筑是空着的,不如结合展陈、创作、教育等功能,变成可逛、可看、可触摸的公共文化空间。”
初中生方璐瑶的建议,则从技术角度拓展了“亲近感”的实现路径。她提出用AR技术复原四行仓库、外滩等老建筑的历史面貌,“比如弹孔上打出投影,讲述背后的故事。”她希望通过“沉浸式导览”吸引更多年轻人,“不是看文字介绍,而是看到过去是怎样生活的。”
这些建议的背后,都是市民对城市的观察和参与。而这种“你说我听、你提我改”的过程,也正是上海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缩影。静安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工作人员表示,会将建议内容分类汇总正规的配资平台,在相关规划专题中纳入讨论。
鼎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